|
很高兴来到陈美龄国际歌迷会论坛。和鱼龙混杂的百度贴吧相比,这里更适合对歌手陈美龄进行专注和专业的赏析评价。作为新人,先发主贴一篇,对站长表示感谢,对各位会员表达敬意,同时做一番自我介绍。
本人乃七零后,居住在上海。早年出生地在湖北省襄樊市,17岁才随父母举家迁至上海。对于陈美龄,是第一时间就有印象的,那是1985年,家里父亲刚买了一台美多牌双卡收录机,从此开始有磁带可听。正好那年,陈美龄来北京召开了慈善音乐会,央视也做了报道。
可惜那年头身居襄樊市信息闭塞,商店里也买不到美龄的歌曲磁带。只有两个印象:一,家里一直订《大众电影》杂志,其中1985年有一期的封底,登载的是美龄的大幅照片;二,地摊上一毛钱一张的年历歌片我买过,背面印刷着《假如》和《原野牧歌》这两首歌的简谱和歌词。对于音乐模仿能力较强的我来说,这两首歌在我高中阶段,就已经能做到完整地跟唱。由于家里没有买过美龄的磁带,因此可以推断这两首歌当年曾经在收音机和学校大喇叭里多次播放过,自然而然就学会跟唱了。
1985年的时候,深居内地的我还在读高中,而且是寄宿制高中,每周只能回家一天,周日晚上都要赶到学校上晚自修。那几年时间几乎连电视节目都没机会看,更没条件买磁带听歌。其实回过头看,1985年港台流行音乐已经达到非常发达繁荣的阶段,而内地中小城市则浑然不觉。1985年我们经常能听到的华语流行歌曲,都是大陆很多歌唱家翻唱的港台作品,比如李谷一,王洁实谢莉斯,张蔷等人。邓丽君算是那时候内地人最熟悉的港台明星,刘文正也有所耳闻。另外就是上过央视春晚的张明敏,罗文和奚秀兰,是知道的。而惭愧的很,1985年我都还不知道香港有个叫谭咏麟的天皇巨星,其实当年谭校长在香港早已是一览众山小的江湖地位。
陈美龄这个名字太容易记混,因为历史上有个更有名的宋美龄,1985年香港还有个著名演员翁美玲,正好那年她主演的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在内地热播么。而且陈美龄有日本背景,人的打扮也非常不像一般意义上的中国人,当年曾误以为陈美龄是中日混血儿,更长期误以为陈美龄早已加入日本国籍。确实也是,陈美龄是在日本企业赞助的前提下,在1985年中日友好达到一个鼎盛阶段突然出现在中国大陆的,之前根本不知道这么一个人,又没有互联网资源,而慈善音乐会办完后,后续的消息也没了。以至于对陈美龄的长相,随后的几十年里都感到陌生和模糊,记忆里只记得她的名字,和她两首发音并不标准的国语歌。
1987年,我随家人搬迁到了上海,当年的春节是在上海度过的。春晚上美籍华人歌手费翔横空出世,并顺势带动了一大批港台歌星进入内地演唱,他们的原版磁带和黑胶大碟,在上海的各大音像店也被放到显著位置。上海西藏中路上的音乐书店,是全上海音像制品最集中的店铺,我本人对港台歌星作品成批量的记忆源头,就来自那时那里。
费翔热过去半年后,来自台湾的齐秦,王杰,童安格,姜育恒等人迅速占据市场;来自香港的谭咏麟,张国荣,梅艳芳,徐小凤,陈百强等人的作品集,也大量引进。记得上海电视台文艺频道在1988年,播出过几集香港流行歌曲的MTV节目,其中就有谭咏麟的《雨夜的浪漫》,张国荣的《Monica》,张学友的《夕阳醉了》等歌。1989年,上海《每周广播节目报》曾经用选票方式,评选“当代中国十大歌星”,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录音乐万花筒节目还专门播出过每个候选歌星一人两首代表作。当时的选票不准复印和手写,只能直接从报纸上剪下来,而且强行规定十名人选必须至少包括四名大陆歌手。后来选票总数统计出来,记得是谭咏麟位居第一位,徐小凤位居第二位,梅艳芳位居第三位,第四位好像是齐秦。最后四个大陆歌手是刘欢,崔健,毛阿敏和范琳琳。上海的音乐舆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到九十年代前期,一直是把谭咏麟当成整个港台地区的头号巨星看待的,其余任何港台歌星都位居他之下。这种局面一直到1993年左右,上海的《音像世界》杂志才重点抬高了当年最当红的四大天王之首的张学友。别的城市音乐舆论我不知道,但上海我很清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台湾歌星没有人比得上香港歌星的级别。上海对粤语流行音乐的包容度,绝对胜过其他非粤语区,尤其胜过北方地区。尽管上海人讲的不是粤语,但上海方言和粤语,本质上都属于南方语言体系,是一家人。
但是,在华语流行音乐对大陆放开的时间段里,由于语言的障碍,内地歌迷对于华人歌手的外语作品还是了解不多,比如邓丽君,在大陆虽然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日本歌坛的详细活动情况,只把她当成一名来自台湾的国语歌手,她的代表作也几乎都是国语歌。陈美龄的歌坛事业重点地区几乎一直是日本,而不是中国,甚至不是香港本土,这样一位重量级的资深华人歌手,被华语区的广大歌迷所忽略,几乎是必然的。
截止今天,在马来西亚的《南洋商报》评选出的百年中国百大歌星名单里,没有陈美龄;广州主办的“华语歌坛三十年三十人三十歌”名单里,也没有陈美龄。这不能不说是个历史的巨大缺失。看着邓丽君在所有回顾历史的评选中总是高居榜首,而和邓丽君一样,常年打拼于日本歌坛的陈美龄,本该同为华人歌手的骄傲和翘楚,却屡次榜单上不见人,实在是觉得:历史经常会选择性忽略重要的存在啊。但存在就是存在,谁也抹杀不了,关键是如何尽力地还原出历史的真相。
再次想起陈美龄,已经到了新世纪。香港环球公司发行的“环球复黑王”CD海报里,有一次无意看到了一个久违的名字,一下子激发出了尘封已久的记忆,但那个名字是:陈美玲。一眼看到那位陈美玲的唱片封面照,有点发懵:怎么记忆里的陈美龄变模样了?原来好像长得挺秀气的嘛,这会看着怎么五大三粗的?
知道有个虾米音乐网站后,打了“陈美玲”三个字进去搜索她的歌,找来找去就是找不到《假如》和《原野牧歌》,听了陈美玲一部分陌生的粤语歌,越发觉得不像记忆里的那个女孩:就说人相貌会变吧,嗓子怎么也彻底变了呢?原来记得是很细很柔和的声音,这会突然变得粗犷浑厚了?
再后来才发现:原来是自己记错了名字,玲和龄,一字之差,导致谬以千里啊。
输入“陈美龄”这三个字,再顺藤摸瓜找到《假如》和《原野牧歌》,沉睡了二十来年的记忆,瞬间被全部激活:没错,就是她,就是当年那个美妙至极,但一错过就是自己的整个青春的女歌手,她还在唱,还唱得很好,人也俏丽端庄如旧。
于是我开始疯狂搜索关于陈美龄所有的音像资料信息。但很可惜,即便是最全面的虾米网站,陈美龄作品都是严重不全的。百度百科+虾米网站+淘宝,三位一体,我一步步搜出了陈美龄四十多年以来能找到的一切音乐资源,并开始一张张收集。我是从进大学开始,购买正版磁带听歌的,主要是购买当年7.9元一盘的引进版磁带,有时会下血本花费14元购买一盘港台原版磁带,但家里没有带唱盘的组合音响,只有双卡收录机和自己勤工俭学购买的磁带walkman,所以,黑胶大碟消费不起,也无法消费。好不容易熬到大学毕业拿到工资,可以购买属于自己的音响了,黑胶唱片却逐渐退出了市场,代之以数码科技的CD唱片。因此,我从大学毕业一直到现在,购买收藏的歌曲专辑,一直是CD。
陈美龄是香港歌手,我收藏她的原版CD是从粤语专辑开始的,淘宝拿下了香港娱乐公司发行的《陈美龄精选》双CD,等于把她在娱乐公司的三张黑胶里所有的粤语歌都收齐了;后又购买了华星公司出的三张复刻版CD(华星40系列)——《漓江曲》,《愿你继续醉》,《爱的Hamony》。
同时期的香港女歌手专辑,我也收藏了不少,本人特别中意的就有:张德兰,蒋丽萍,关菊英,陈慧娴,邝美云,陈秋霞。而另几个歌星如汪明荃,甄妮,方伊琪,林志美,徐小凤,梅艳芳,叶倩文等人,虽不是特别中意,但她们的代表作精选集也有两三套不止。发展到后来,对一些香港歌坛不怎么知名的女歌手,根据听觉印象也开始分别收集好听的专辑,比如雷安娜,柳影虹,鲍翠薇,陈丽斯,陈洁灵,李丽蕊,刘美君,魏绮清,陈松龄,这些人至少都有一张粤语专辑入库。要说香港的粤语女歌手,比较有名而我还没买过她一张专辑的,也就只剩下这几个:林忆莲,王菲,麦洁文,叶丽仪。但这几人的很多歌,都已通过各种途径反复听过,实在是觉得以个人口味不愿意在她们身上花费银子罢了。
歌听多了自然脑子里就有比较。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嘛。陈美龄的粤语歌,就是在这种我认为非常广泛的对比听觉中脱颖而出的。不看名气不看他人介绍,就凭自己的听力直觉,觉得陈美龄不是一般的歌手,而是藏龙卧虎之辈。
后来就搜索她的国语歌专辑,找到一套迪安公司出的精选集《华语世纪巨星系列之陈美龄》,2CD+1VCD,整整循环播放了一个春节假期,人都快听醉过去了。陈美龄的国语歌太好听了,像《爱的咒语》和《自然》,简直是天籁之声!
我承认:陈美龄最最吸引我的地方,一是她甜美细腻的音色,甜美到能熟练驾驭各种儿歌的纯天然音色;二是她嘹亮通透的真声高音。当然,她经常唱的歌,旋律节奏也是我认可的抒情类歌曲,而不是旋律感很差的重金属,爵士,说唱一类。对欧美流行乐,我所习惯接受的基本也是旋律优美上口的民谣,乡村,流行摇滚之类风格。
对女歌手的音色,我的耳朵挑拣程度比男歌手,要苛刻得多。在我心目中,女歌手有几类的声音是我不能接受的:音太低沉的;嗓门粗的;发声浅的;中气不足的;吐字不清的;运用感情矫揉造作的;以及唱腔过于传统或带戏曲腔的。男歌手可以忽略细节追求大框架的美,粗线条的美;女歌手不行,女歌手如果连声音的女人味都不足,还有什么可听性?女歌手就是要讲究细节美第一,框架美第二。而陈美龄的声音,则正是细节美与框架美的辩证统一。
由于完全接受了陈美龄与众不同的音色和行腔,我就开始下一步计划:研究陈美龄的外语作品。研究结果是:一点没让我失望,反而是越挖掘越能找到惊喜,甚至反过来觉得她的外语歌唱得比华语歌还要出色。
老实说,我对香港华人歌手唱英语歌,事先并不抱太高期望值,毕竟不是英美国家人嘛,要听纯正的英语歌,我可以尽情选择Sting、Elton John、the Eagles的作品大快朵颐,何必费银子去听中国人唱的英语歌?但一听到陈美龄的英语歌,又沦陷了。《mother of mine》和《nobody's child》里那股子纯正的英国民谣腔,厚重的历史感,让人不敢相信竟然出自一名真正的中国歌手之口!
陈美龄所有香港唱片公司发行的英语复刻版CD,不怕重复,只要淘宝上还有的,我全抢到手了。不过她的英语专辑最大的惊喜是2006年美国环球公司代理发行的《forget yourself》,这是我从淘宝一家小店里仅花38元淘到的超级贵重品!只不过到手的时候,所有光盘和封面封底歌词本,都放在一个塑料袋里。花两元钱给它配上全新的日式双CD盒子,就齐活了。
最后一个目标也是最艰巨的,那就是把美龄大姐出道以来至今正式录制发行过的全部日语歌正版CD版本,在有生之年搞到手。没有CD化的只好暂时等待了,只要是CD化的,我一首歌都不想错过。
我已经到手的美龄日语歌CD有:
2001《私小说》
2008《世界へとどけ平和への歌声》
1985《全曲集》
2000《Mechanoly》
1990《carpenters collection》
1999《世界の童謡子守唄全集》1,3
1992《世界の子守唄・童謡名曲集》(正在送货路上,下周一就能拿到)
而我还为美龄开了一个先例:花钱购买单曲CD。我已经到手的美龄单曲CD有:
1972《ひなげしの花》
1988《LIFE》(正在等待卖家发货)
2001 《この身がちぎれるほどに-Lovin you is killin me》
2002《香港国际空港》
2005《草原の輝き2005》
2007《そこには 幸せが もう生まれているから》
2007《Peaceful World -ピースフルワールド-》
2010 《あの丘で/僕らには翼がある~大空》
收藏任务还任重道远,《always agnes1972—1978》(5CD),《city romance》,《now&then》,《lost&found》,《talk&live》这几套最想要的,还没买到手。我的誓言:生命不息,购买美龄CD不止。呵呵。
美龄1992年纪念出道二十周年的日本演唱会,如果有朝一日能发行CD版和DVD版该有多好啊!如果有,我一定不惜一切代价买到手。这是美龄保留下来的最好的现场版本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再也不可能唱出如此完美的现场音效了。
提到旅日华人女歌手,就不能不说邓丽君。邓丽君如雷贯耳,那是我的父母辈都津津乐道的华语乐坛第一人。但我这人有个毛病:对艺术现象,不轻信别人的话,哪怕是联合国秘书长下的结论,到我这儿也是仅供参考,我只信自己的耳朵和脑子。对邓丽君的近一千首各种作品,我花费了很多时间和金钱去一一赏析思考,尤其是重点研究了邓丽君215首发行过的日语流行歌曲,才觉得邓丽君不少经典的歌曲,其实主要是作曲和编曲太出色,并非唱功方面完美无缺。猪俣公章和三木尤贺志这两位日本作曲家,给邓丽君量身定做了大量超级优美的曲子。至于歌手邓丽君,我只能说她唱歌很善于扬长避短,很善于尽情展示她柔情性感的女中音区,邓丽君的大部分歌,技术上的难度谈不上,听多了就不会有新鲜感和惊喜,反而会有旋律唱腔的似曾相识感觉冒出来。邓丽君自己不会音乐创作,骨子里音乐性格还是中国传统的东西,另外就是她的音域实在不算宽,稍高的音,和稍低的音,就无法表现出声音的游刃有余的美感。她的粉丝经常说的“连换气声都听不到”,其实根本就是她唱歌时很少吐足气,而是经常使五六成力发声,所谓“气声”是也,其实是一种取巧的唱歌方式,并非实力派行腔。归根结底还是属于轻浅唱法的范畴,并不能成为流行音乐唱腔的圭臬。气一开始都没吐足,自然吸气声就不明显咯。
而邓丽君的相对弱项,则完全正好是美龄的强项。所以我强烈地感觉到:邓丽君唱过的出色的歌,对陈美龄而言不过是没有遇上而已,技术上根本不存在无法驾驭的问题;如果说一般的抒情小调,俩人还算是各有千秋的话,邓丽君唱不好那种气势足的大型歌曲,再大的歌到她嘴里都成了抒情小调。从艺术流派的大分类标准来说,邓丽君是极致的婉约派代表人物,陈美龄则和谭咏麟校长一样,属于流行音乐里真正占据鳌头的豪放派领军人物。
所以写到最后我要说:我是站在邓丽君的肩膀上,才看到陈美龄的。
是为序。
|
|